1991年8月,第一个静态页面诞生了,这是由Tim Berners-Lee发布的,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万维网。从静态页面到Ajax技术,从Server Side Render到React Server Components,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又一个技术诞生和沉寂。
1994年,万维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正式确立为网页标准语言,我们的旅途从此开始。
本文将沿着时间线,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带领大家了解 Web 技术发展的关键历程,了解典型技术的诞生以及技术更迭的缘由,思考技术发展的原因。
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英国科学家,万维网之父,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正式提出万维网的设想。该网络最初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之间对自动信息共享的需求而设计和开发的,这也是为什么HTML的顶层声明是 ,标签名、文档对象模型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1990年12月,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将万维网软件置于公共领域,把万维网推广到全世界,让万维网科技获得迅速的发展,深深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
他创造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网站。当然,现在只剩下了由 CERN 恢复的网站副本:info.cern.ch.
早期的静态网页,只有最基本的单栏布局,HTML所支持的标签也仅有、、。后来为了丰富网页的内容,、标签诞生了。
这一阶段,Web服务器基本上只是一个静态资源服务器,每当客户端浏览器发来访问请求,它都来者不拒的建立连接,查找URL指向的静态页面,再返回给客户端。
随着网页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要人工实现所有信息的编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非常耗时。
设想一下,假如一个页面有两块区域展示的内容是互相独立的,那么你需要涵盖所有的可能,需要编写的页面数量是两块区域的内容数量的乘积!
此外,静态网站只能够根据用户的请求返回指向的网页,除了进行超链接跳转,没办法实现任何交互。
此时,人们想要
网页能够动态显示
直接使用数据库里的数据
网页实现一些用户交互
让页面更美观
1994年,网景公司发布了 Navigator 浏览器,但他们急需一种网页脚本语言,以使浏览器可以与网页互动。
1995年,网景公司的 Brendan Eich 迫于公司的压力,只花了十天就设计了 JS 的最初版本,并命名为 Mocha。后来网景公司为了蹭 Java 的热度,把 JS 最终改名为 JavaScript。但实际情况是,网景公司和Sun公司结成联盟,才更名为 JavaScript。
从此网页有了一些简单的用户交互,比如表单验证;也有了一些JS为基础的动效,如走马灯。
但是让网页真正开始进入动态网页时代的却是以 PHP 为代表的后端网站技术。
如果您觉得本文的内容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字:
jQu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