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1:通过socket实现一个网页的效果
服务端代码:
test.html代码
客户端就是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去访问test.html,得到的效果如下:
示例2:访问京东网站
从浏览器访问京东的服务器原理图
html css js 称为:网络三剑客
上网:其实就是下载网页
浏览器:就是一个解释器
常见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cs模式:c: client s:server
一种是bs模式:b: browser s: server
标签语言:<>
标签分为:自闭合标签和不闭合标签
块级标签:只占自己字体的一小块
内联标签:占用一行
ht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超文本: 就是指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标记语言: 标记(标签)构成的语言。
网页==HTML文档,由浏览器解析,用来展示的
静态网页:静态的资源,如xxx.html
动态网页:html代码是由某种开发语言根据用户请求动态生成的
html文档树形结构图:
是由一对尖括号<>包裹的单词构成 例如: <html> *所有标签中的单词不可能以数字开头。
标签不区分大小写。<html> 和 <HTML>. 推荐使用小写。
标签分为两部分: 开始标签<a> 和 结束标签</a>. 两个标签之间的部分 我们叫做标签体。
有些标签功能比较简单。使用一个标签即可。这种标签叫做自闭标签。例如: <br/> <hr/> <input /> <img />
标签可以嵌套。但是不能交叉嵌套。 <a><b></a></b>
通常是以键值对形式出现的。 例如 name="alex"
属性只能出现在开始标签 或 自闭和标签中。
属性名字全部小写。 *属性值必须使用双引号或单引号包裹 例如 name="alex"
如果属性值和属性名完全一样。直接写属性名即可。 例如 readonly
示例: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浏览器在对页面的渲染上存在差异,甚至同一浏览器在不同版本中,对页面的渲染也不同。在
W3C标准出台以前,浏览器在对页面的渲染上没有统一规范,产生了差异(Quirks mode或者称为Compatibility
Mode);由于W3C标准的推出,浏览器渲染页面有了统一的标准(CSScompat或称为Strict mode也有叫做Standars
mode),这就是二者最简单的区别。
W3C标准推出以后,浏览器都开始采纳新标准,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旧的网页还能继续浏览,在标准出来以前,
很多页面都是根据旧的渲染方法编写的,如果用的标准来渲染,将导致页面显示异常。为保持浏览器渲染的兼容性,使以
前的页面能够正常浏览,浏览器都保留了旧的渲染方法(如:微软的IE)。这样浏览器渲染上就产生了Quircks mode
和Standars mode,两种渲染方法共存在一个浏览器上。
用法示例:
这个属性会被浏览器识别并使用,但是如果你的页面没有DOCTYPE的声明,那么compatMode默认就是BackCompat,
这也就是恶魔的开始 -- 浏览器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析渲染页面,那么,在不同的浏览器就会显示不同的样式。
如果你的页面添加了<!DOCTYPE html>那么,那么就等同于开启了标准模式,那么浏览器就得老老实实的按照W3C的
标准解析渲染页面,这样一来,你的页面在所有的浏览器里显示的就都是一个样子了。
这就是<!DOCTYPE html>的作用。
<meta>
meta标签的组成:meta标签共有两个属性,它们分别是http-equiv属性和name 属性,不同的属性又有不同的参数值,这些不同的参数值就实现了不同的网页功能。
1: name属性主要用于描述网页,与之对应的属性值为content,content中的内容主要是便于搜索引擎机器人查找信息和分类信息用的。
2: http-equiv顾名思义,相当于http的文件头作用,它可以向浏览器传回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帮助正确和精确地显示网页内容,与之对应的属性值为content, content中的内容其实就是各个参数的变量值。
注意:X-UA-Compatible(兼容:IE6 and IE7)
非meta标签
示例:演示div标签
运行效果:
示例:span (内联标签)
执行结果:
示例: 设置标签背景色
块级标签:<p><h1><table><ol><ul><form><div>
内联标签:<a><input><img><sub><sup><textarea
特殊字符
大于=< 小于=>;"; 空格=nbsp
参考:
CSS样式参考:
二 图形标签: <img>
示例:打开一张图片
三 超链接标签(锚标签) <a>
示例:
四 列表标签:
示例:
执行效果:
五 表格标签: <table>
示例:
执行结果:
六 表单标签<form>
表单用于向服务器传输数据。
表单能够包含 input 元素,比如文本字段、复选框、单选框、提交按钮等等。
表单还可以包含textarea、select、fieldset和 label 元素。
1.表单属性
HTML 表单用于接收不同类型的用户输入,用户提交表单时向服务器传输数据,从而实现用户与Web服务器的交互。表单标签, 要提交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在该标签中。
action: 表单提交到哪。 一般指向服务器端一个程序,程序接收到表单提交过来的数据(即表单元素值)作相应处理,比如
method: 表单的提交方式 post/get 默认取值 就是 get(信封)
get: 1.提交的键值对。放在地址栏中url后面。 2.安全性相对较差。 3.对提交内容的长度有限制。
post:1.提交的键值对 不在地址栏,数据封装在form Data 请求体里面。 2.安全性相对较高。 3.对提交内容的长度理论上无限制。
get/post是常见的两种请求方式。
2.表单元素
<input> 标签的属性和对应值
示例:写一个注册页面
代码1:
代码2 1 <!DOCTYPE html>
执行结果:
实现:返回顶部功能
执行效果:
示例:实现一个注册页面交互过程
代码目录结构:
login.html
urls.py
setting.py
views.py
执行结果:
1、先在cmd下启动
2、运行login.html,再在浏览器中输入注册信息点提交。
提交信息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get提交,数据会在url中显示
另一种是post提交,数据会封装在form Data 请求体里面(就是在字典中显示)
示例:实现上传文件功能
如果您觉得本文的内容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字:
div